京云路由器评测

点击量:2280 来源:解译网 发表时间:2023-02-06 15:2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京云路由器盘古,以及京云路由器评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盘古的诞生地在哪?哪是正宗的盘古庙啊?

2、盘古开天辟地文言文翻译

3、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

4、盘古的人物渊源

5、有人说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馄饨跟祖先有什么关系呢?

盘古的诞生地在哪?哪是正宗的盘古庙啊?

盘古庙地处河北沧州北的青县城南6公里有村曰“大盘古”,村西有座盘古庙。大盘古位于黑龙港河(古黄河故道)两岸,其南有小盘古,皆因相传盘古在此定居而得名。相传大禹治水时,在这里发现了盘古墓。大禹对开天辟地的盘古十分崇敬,首先把墓修好,又给盘古修了享堂祭殿,然后留下200户人家,100户守墓,100户看殿。人们把看殿的100户人家叫大盘古村,把守墓的100户人家叫小盘古村,这两个村名从那时就留下来了。

据青县民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漫游天下,至青县时,看到这里草肥水美、木秀花香,就选这里定居下来,造房建屋。一日在取土时,正巧挖至海眼,立时泉水喷涌,被后人称为盘古潭。盘古的后裔不仅在这里修建了盘古墓、盘古村,还修建了盘古沟、盘古港等。

盘古庙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五年(1278年),明弘治和崇祯年间曾重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建,均有碑记。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当年的盘古庙琉璃瓦盖顶,金碧辉煌,前殿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360天;台阶18级,为18层地狱之说;飞檐椽子108根,按36天罡、72地煞而布;每根椽头系铜铃一枚,有所谓“风摇铃响天动乐,光照殿顶地生辉”之说。殿内有身披树叶,手托日月的铁铸涂金盘古像,高一丈零八寸。中殿塑有南海观音像,金童玉女立两侧。后殿设老君、孔子、龙王三塑像,殿前有合抱粗的合欢树两株,殿后铁磬悬于古槐。可惜盘古庙在1947年毁于战火。

九十年代,当地群众组织起来修复盘古胜迹,以满足来此朝圣拜祖的人流寻访。

青县自古以建筑业闻名遐迩,过去常将盘古庙与北京故宫并论,而盘古庙却早于故宫130多年,且故宫建筑大师中就有青县李营村李氏先人,至今青县驻京故宫维修队,仍以李营人为主,天津食品街”、“古文化街”的精湛建筑艺术,也出自青县人之手,从巧夺天工的当今建筑中,可以想象元代盘古庙之雄伟。

沧州民谣:“一文一武,一国宝,一人祖。”文者,是一代文宗纪晓岚,武者,是沧州乃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国宝指沧州铁狮,人祖即盘古,盘古遗址就在今沧州市所属的青县境内。

青县城南6公里有村曰“大盘古”,村西有座盘古庙。大盘古位于黑龙港河(古黄河故道)西岸,其南有小盘古村,皆因相传盘古在此定居而得名。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在这里发现了盘古墓。大禹对开天辟地的盘古氏特别崇敬,于是把盘古庙修好,又修了享堂祭殿,然后留下200户人家,100户守墓,100户看殿。人们把看殿的这100户人家叫大盘古村,那100户守墓的人家叫小盘古村。据说这两个村名就是从那时留下来的,至今已5000年了。

那么,盘古为什么选择此处定居呢?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就开始漫游天下,这一天漫游到青县,见天悬日月星辰,地缀水陆山川,又见这里高岗松柏河边柳,平地瓜果兼五谷,百花争艳蜂蝶舞,鸟唱高枝鱼浮游,可谓草肥水美,木秀花香,于是便择此定居。盘古氏带领其家族垫台筑巢,造房建屋。一日在挖坑取土时,不料挖至海眼,立时泉水喷涌,遂成为后人所称的“盘古潭”。在历史上,盘古潭边曾苍松翠柏,高达数丈,游人咏其“潭波击碎月,松柏卷青天”。潭内常年泉水满塘,深不见底,且鱼虾繁多,故有“百网百鱼”之说,百里皆闻其名。

盘古庙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明曾重修,清康熙二十七年因河流冲刷,设于秋祠西南重建。

据记载,当年的盘古庙状似北京的故宫三殿,石、砖、木结构,琉璃瓦封顶,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前殿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360天;台阶18登,为18层地狱之说;飞檐椽子108根,按36天罡、72地煞而布;每根椽头系铜铃一枚,照工、商、角、征、羽五音而置,有所谓“风摇铃响天动乐,光照殿顶地生辉”之说。殿内有身披树叶,手托日月的铁铸涂金盘古像,高一丈零八寸。中殿塑南海观音像,股坐莲盆,金童玉女两侧。后殿设老君、孔子、龙王三塑像,殿前有合抱粗的合欢树两株,殿后铁磬悬于古槐。

传说盘古九月初九生日三月初三归天,于是盘古庙设一年两度庙会,会期各下天。每年春节一过,各地商贾云集而来,搭棚、占地、备货、洽谈,筹备三月三庙会;庙会一散,主持僧就抬着木雕盘古像出来行雨。待透雨落下后,农民们抢种早熟庄稼。秋天,不待庄稼收割完,全国各地商贾又蜂拥而来,筹备九月初九庙会,届时又是一番热闹景象:善男信女,寺院僧道,五行八作,泛舟骑马,云集而来。

盘古开天辟地文言文翻译

上学的时候,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盘古开天辟地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盘古开天辟地原文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译文

远古的时候,没有天也没有地,到处是混混沌沌的漆黑一团,可就在这黑暗之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却孕育出了一个力大无穷的神,他的名字叫盘古。盘古醒来睁开眼一看,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拿起一把神斧怒喊着向四周猛劈过去。 那轻而清的东西都向上飘去,形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向下沉去,形成了地。盘古站在天地中间,不让天地重合在一起。天每日都在增高,地每日都在增厚,盘古也随着增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可是盘古也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

盘古的头化做了高山,四肢化成了擎天之柱,眼睛变成太阳月亮,血液变成了江河,毛发肌肤都变成了花草,呼吸变成了风,喊声变成了雷,泪水变成了甘霖雨露滋润着大地

盘古创造了天地,又把一切都献给了天地,让世界变得丰富多采,盘古成为了最伟大的神。

文言文翻译方法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在文言文翻译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无法翻译的。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国殇》)和 “颜渊蚤死”(《论衡》)两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会“借”,你将无法翻译通这些句子,不信试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京云路由器评测

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

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盘古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千万年的混沌黑暗被搅动了,其中又轻又清的东西慢慢上升并渐渐散开,变成蓝色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浊的东西慢慢地下降,变成了脚下的土地。盘古站在这天地之间非常高兴。盘古很怕天地再合拢起来还变成以前的样子,他就用手撑着青天,双脚踏着大地,让自己的身体每天长高一丈,天地也随着他的身体每天增高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得有90000里那么长了。

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终于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可是盘古也累死了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飘动的云;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农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盘古的人物渊源

众所周知的事,盘古传说最早出现在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 又有《五运历年记》记载其化生万物。 《中国哲学史》教材引用了这两段史料。对于盘古传说是否反映了中国远古传说的真实情况,教材论证说:“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正如吕思勉所说:‘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由此推断,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加之我们的祖先又有述而不作的传统,因此,这一神话传说,形诸文字虽晚,但其内容的发生应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是千百年来中华先民口耳相传的结果。” 然盘古公元世纪已在河南山东地区有广泛分布,其中一例的确凿年代为公元86年,一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年代。从而推倒了“盘古来源于印度”的说法 。王晖先生近来著文, 提出盘古是上古中国土地神 “亳” 的音变 , 并否认盘古神在古代神话序列中最晚出现,而被积薪式地列为时代最早 、 地位最高的创世主神的说法 ① 。此文在提示我们从中国本土文化中找寻盘古神话的根源,以及重新将盘古神话纳入史学考察的范围等方面, 具有启发意义 。

正如王文中所归纳的, 历来关于盘古来源的讨论可大体归结为 “本土说” 与 “外来说” 两种主要观点② 。持 “本土说” 的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立论。其一没,多将 “盘古” 与“ 瓠” 相联系,然 瓠本是神犬,而盘古是巨人;且瓠最初并无开辟天地、 创生万物的神迹或如闻一多、常任侠等先生认为盘古即是伏羲的青转。李福清已辨其非,这些都是基于所谓音转的证据.而事迹却往往不相符合,故结论很可怀疑。其二,多有用近世乃至现当代搜集的民族学二民俗学材料来论古代盘古来源者,这种方法面临的挑战更多。而持“外来说’的学者则大都没有正面回答:如果三国以前没有盘古神话,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中又是如何解释天地生成的?谁又是开辟和创世的大神?此外。双方学者在使用基本史料时,对史料来源追查不深,使原本有限的史料,定年不清,意涵发掘不够,直接影响了对盘古神话传衍历程的正确理解 。

“本土说” 除了王晖的新论,多有主张盘古是 “ 盘瓠” 的音转,盘古传说出自苗民盘瓠神话者, 如清人苏时学 《爻山笔话》 、 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 乙集、 民国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 、 闻一多 《 伏羲考》 等。 茅盾认定盘古神话本发生于南方, 见 《中国神话研究ABC》,1928 年初版, 此据其 《神话研究》 ,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 第 163—165 页。杨宽认同盘古与盘瓠的音转关系,却否认其出自苗民神话,认为出自北方或西北,见其 《中国上古史导论》 , 1938年初刊,此据 《古史辨》 7 册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影印本,第 156—175页。主张盘古来自 《山海经》 中烛阴 ( 烛龙)神话者, 有顾颉刚、杨向奎 《三皇考》,《古史辨》 7 册中编,第151—155 页。刘起 《开天辟地的神话与盘古》 , 1988 年初刊,此据 《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 第74—91 页等。“外来说” 除极少数主张来自巴比伦文化外,更多主张盘古传说来自印度婆罗门神话,然也各有不同。有主张盘古原型乃 tman 者,如明人马欢 《瀛涯胜览》 ;有主张盘古为 Brahmā 的音译,如何新 《诸神的起源— — —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240—249 页。高木敏雄氏于1904 年出版 《比较神话学》,提出盘古为吠陀神话中原始巨人布路沙之说。 此说最足重视,惜只见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23—329页对其说有引证。此外,认为盘古神话乃通过汉末魏晋间佛经汉译而得传布者, 见吕思勉 《盘古考》,《古史辨》 7 册中编,第 14—15 页。饶宗颐 《安荼论与晋吴间之宇宙观》 , 1965 年初刊, 此据 《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47—366 页;《围陀与敦煌壁画》 , 《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 年版, 第 16—26 页等 。

据《淮南子》等古书记载具有创世神格的是东皇太一与女娲。在东汉中后期,因为原来掌管天地开辟的本土最高神太一地位逐渐下降,从而为一个新的开辟大神出现提供了空间。但中国古人在接受外来观念时,向来都是进行有选择的汲纳。汉末唐宋间的中国古人接受吠陀经典中巨人尸体化生的神话后,并没有放弃本土原有的气化宇宙论。盘古神话虽出,盘古虽然逐渐挤掉太一成为开辟之神,但来自印度的宇宙论观念却始终不能够取代中国固有的宇宙生成论。自三国至唐宋, 盘古神话的文献记载之所以如此少见,且多见于“述异” 之记、 道典秘笈,或是文人戏谑之作,也应是其实际影响有限的一种反映 。20 世纪初被古史辨派戳穿的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的神话, 也许本就不曾是宋明以前人们的普遍观念 。 教材的上述论证是由吕思勉之说来“推断”,然而对吕思勉之说却是断引其文,实歪曲了吕氏的本意。吕思勉《盘古考》的首段话是:“今世俗无不知有盘古氏者,叩以盘古事迹,则不能言,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而又甚荒矣。” 被教材省略掉的“甚荒”,即很荒怪、荒诞的意思。因为盘古创世的神话很荒怪、荒诞,所以“其说甚旧”并不表明吕氏认为盘古传说发生在中国很早的远古时期 。实际上,吕思勉《盘古考》在引用了《三五历记》、《五运历年记》和《述异记》的三段史料后,接着引用了传自印度的《厄泰梨雅优婆尼沙昙》、《外道小乘涅槃论》和《摩登伽经》的史料,吕思勉认为,“《五运历年记》、《三五历记》之说,盖即象教东来之后,杂彼外道之说而成。《述异记》首数说,即《五运历年记》之说。” 可见,吕氏并不认为盘古传说发生在中国远古,而是在佛教东传之后“杂彼外道之说而成”。

传为南朝梁人任昉所作的《述异记》 有云盘古化生万物。吕思勉在指出“《述异记》首数说,即《五运历年记》之说”后,又说:“秦汉间俗说亦同。此说疑不出秦汉间,任氏误也。”可见,吕思勉认为盘古创世的神话传说应发生在“秦汉间”之后。至于《述异记》中的“先儒说”、“古说”和“吴楚间说”,吕氏认为,此“皆各自为说,与上诸说不同” 。

吕思勉的《盘古考》改定于1939年,他在此后作的《先秦史》(1941年初版)中有“开辟传说”一章,此章延续了《盘古考》中的观点,即谓:“《述异记》首两说,与《五运历年记》之说,原本是一。此说与《三五历记》之说,并以窃印度传说,加以附会。《述异记》所谓先儒说者,与此似同实异,而与其所谓古说者,所本相同,盖中国之旧说也。” 按,《述异记》中的“先儒说”和“古说”并没有“开天辟地”的问题,且“皆谓其生存,不谓已死”,此与《山海经》中的“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云云有相似之处,故吕思勉认为,此“盖中国之旧说”,而与盘古创世的神话“迥不相侔”。《述异记》中的“吴楚间说”,吕思勉认为,此“明言盘古氏有夫妻二人,且南海有其墓,南海中有其国,其人犹以盘古为姓,则人而非神矣”,此当源于“南方民族”的传说 ,而“与一身化为万有之说,尤厘然有别” 。

区别了《述异记》中的“先儒说”、“古说”和“吴楚间说”所不同于《三五历记》等书记载的盘古创世神话之后,可以明确,吕思勉认为,盘古创世神话并非发生在中国的远古时期,而是在佛教东传之后,“窃印度传说,加以附会”而成。教材将吕思勉之说作为“推断”的基点,实是误解了吕氏的观点。

虽然学术界对于盘古创世神话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就有确凿的史料根据和较严谨的分析论证而言,学界的主流观点仍大致同于吕思勉的观点。如饶宗颐在1986年发表《盘古图考》一文,举出: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无画有名’条记 ,据此,饶宗颐认为,“以盘古作图,汉末蜀中已流行之,则盘古之神话,最迟必产生于东汉” 。两年之后,饶宗颐又作有《围陀与敦煌壁画》一文,其中引证东汉末年译出的《摩登伽经》 ,据此,饶宗颐认为,“‘自在天’神话入华可断自东汉末年。梁任昉《述异记》引证盘古诸说,已将大自在天道类被佛徒议为婆罗门的妄说,纳入盘古事迹之中,三国徐整的《三五历记》和另一《五运历年记》(马骕《绎史》引)都说及盘古故事,似乎都受到印度外道之说所影响。” 按,《摩登伽经》的史料在吕思勉的《盘古考》和《先秦史》中已引用之(只是译本有不同)。饶宗颐据《益州名画录》中有盘古图画的记载,虽认为盘古神话“最迟必产生于东汉”,但又根据《摩登伽经》是由东汉末安世高初次译成汉文的事实,认为“‘自在天’神话入华可断自东汉末年”,《述异记》、《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中的盘古神话“都受到印度外道之说所影响”,此与吕思勉认为盘古神话是在佛教东传之后“杂彼外道之说而成”观点相同,然则盘古神话“最迟必产生于东汉”实为其不应早于东汉末年。

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一书中引用了饶宗颐的《盘古图考》,亦认为盘古神话在华夏的出现时间“不会早于东汉末季”。何新又引证印度古婆罗门教的《摩奴法典》、《奥义书》以及佛教的《外道小乘涅槃论》和《摩登伽经》的几段史料,认为盘古神话的原型“实是来自古印度创世神话中的梵摩神创生宇宙的故事” ,此亦同于吕思勉和饶宗颐的观点。

叶舒宪在《中国神话哲学》中引述了日本学者高木敏雄(1876-1922)的观点,此学者在1904年完成的《比较神话学》中就已提出盘古开天地的卵生型创世神话源于印度,“最早见于印度的《吠陀》诗中”。同时,叶舒宪也详引了吕思勉《盘古考》的观点,认为其与高木敏雄“所见略同,不期而遇”。由此,叶舒宪断言:“中国典籍中最早出现的盘古神话……均因印度佛经影响而产生,这个问题已由中外学者在几十年前做了结论:盘古神话的来源已经不是什么谜了。”

道教徒认为盘古为元始天尊,这只是在神学上而现实中元始天尊晚于盘古。东晋末期《度人经》中出现的最高尊神,是元始天尊。“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1]]他是道的化身,一切尊神的初祖。这一尊神,又称为梵、大梵,所谓是为“大梵,天中之天”。《度人经》是元始所说,而又称为“大梵之言”,因为大梵即元始。这梵,是古印度的神,而不是中土原有,是不待言的 。然而,此梵来源印度的哪一教派,则素被误解。在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中,以佛教为独盛,中国古人的脑袋中,几乎将佛教当了印度文化的别名,凡从印度传来的东西,常常委之于佛教。对于《度人经》的印度成分诸如称大梵、劫数等,皆被笼统地看成佛教的术语思想。几本有影响的道教史著作,几乎都持这样的观点 。

梵为最高尊神的思想,是否来自佛教呢!答案是否定的 。早期佛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因缘说否定永恒的宇宙本体——梵,这是它与婆罗门思想的重要区别。这一点汉译佛典中也有表现,吴竺律炎与支谦共译《摩伽登经》,其《明往缘品》第二云:“又汝法中,自在天者,造于世界,头以为天,足成为地,目为日月,腹为虚空,发为草木,流泪成河,众骨为山,大小便利,尽成于海。斯等皆是汝婆罗门妄为此说,夫世界者,由众生业而得成立,何有梵天能办斯事?”三国康僧会《安般序》称得安般行者,“八不思议,非梵所得。”则是从小乘佛教的立场贬斥了“梵”的地位。支谦与康僧会同处三国时期,且同在吴地传教,二人实代表汉末以来佛教流传的大乘、小乘两大系统,二者对梵的贬抑和否定立场,可代表当时中国佛教界的一般立场。在往后的发展中,佛教的经典中也提到梵及印度传统传说的诸天。这种提及,大致上是借用婆罗门教中的某些哲学成份,如用梵网说明事事无碍、理事无碍等等;同时又将梵置于佛的下首,做佛的保护神,借梵的传统威望以抬高佛。诸如佛行而“梵王捧伞,天帝持拂”之类神话,在汉译佛经中很早就出现了。尤其在中国佛教徒与道教徒论战时,后一点强调得更厉害。时而对于以梵为宇宙本原的思想,即原来作为印度古代正宗的婆罗门思想,佛教则斥为“梵天外道”。可见自东汉末以降,“梵”在中国佛教徒中是被贬抑的、未得正果的二三流角色。试问,在与佛教争斗中的道教,会将佛教中视为佛的陪衬的二三流角色奉为自己的最高尊神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

以梵为最高尊神,只能源自婆罗门教。梵(BRAHMAN)在古印度的《梨俱吠陀》中已经出现,并有宇宙统一神的意味。以后在梵书中期,梵天进一步突出起来,占有最高的地位,梵系从梵天抽象而来,在印度哲学中又是形而上学的实体,成了“全世界之王”,天地的护持者,在宇宙形成之时,创造了诸天神祗。[[2]]这些就是《度人经》称大梵为“天中之天”,奉之为元始天尊的来历了 。

在婆罗门教中,大梵即是最高、最先的存在,所以被赞颂为“唯彼为大道兮,唯彼为至真”,称这“超上大梵”[[3]]。在这些方面,它与道教对最高尊神即道的理解是一致的。这是道教能够吸收大梵的内在依据 。同时,《度人经》以大梵即元始取代老子在道教中的最高地位,也与葛巢甫从祖葛洪的理论活动有关。汉代以降,素来将老子看成道的化身,葛洪从祖葛玄犹持此观点,但葛洪为了强调“神仙可学”,在《神仙传·老子》中宣称老子不是自然神灵,而是学得仙位,即他不是终极的最高的神。于是道教中便缺了个终极的原因,其宗教理论有了个缺口。迨及晚年,葛洪发现自己的神仙谱系的安排中缺了个“极妙之根”,于是在《枕中书》中推出了终极的元始天王,又称盘古真人,作为道教始祖,补上了自己理论中的缺憾,而这元始天王,盘古真人,原形正是梵(此说见本文第四部分)。到了葛巢甫,则径直以大梵名之了 。

当然,《度人经》对梵的形象也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以气释梵,所谓“大行梵气,周回十方”;所谓“梵气弥罗,万范开张”,所谓“天真皇人,梵气玄辽”,等等,都强调了梵与气是紧相结合的 。通常解“大罗天”,都引《度人经》中“是为大梵,天中之天,都罗萧台,玉山上京,上极无上,大罗玉清”为说,但又往往在罗字字义上作文章,齐严东解“罗”为“包罗众天”,后来注家多从严说。其实此“罗”为译音,与它在中国语言中的字义无关。明乎大罗即大梵(天),一切便迎刃而解了。

有人说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馄饨跟祖先有什么关系呢?

在南方有冬至日吃馄饨的习俗,这一习俗最迟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

为什么冬至要吃馄饨呢?

据说,这是为了祭祀祖先。

那么,为什么吃馄饨和祭祀祖先有关呢?这要从一个神话人物盘古说起。

众所周知,盘古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宇宙就像一个鸡蛋,浑然一体,而盘古就生在其中。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孕育,天和地逐渐形成了,盘古就处在中间,顶天立地。

随着天地之间距离越来越大,盘古也越长越大。终于有一天,盘古再也顶不住了,轰然倒下,而身体的各个部分转化成人间的各种事物——气息变成风云,声音变成雷霆,眼睛变为日月,四肢五体变成四极五岳,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地理,肌肉变成田土……

这个美丽的传说告诉我们,盘古是人类乃至于人间万物的共同祖先。

那么,是谁生了盘古?

正是那个混混沌沌的未开辟的宇宙。显然,它是人类始祖的母体。而后世人们所吃的馄饨,正是对这个母体的一种形象再现。

馄饨由薄薄的面皮包着馅,煮熟了内外混着吃,正与宇宙母体相似。

另外,“馄饨”一词原来应为“浑沌”,后来才因为属于食物而改为馄饨。冬至这一天,阳气开始上升,万物开始萌发生机,新的一个生命周期开始。人们在这一天吃馄饨,是以一种民俗的方式缅怀人类共同的母体,并迎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的到来。

总结:

“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是神话人物,传说太古时天地浑沌如同鸡蛋,盘古生于其中,而后他劈开浑沌,轻者上升成为天,浊者下降成为地,由此天地分离。盘古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关于京云路由器盘古和京云路由器评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北京故宫简易图画法(北京故宫简易图怎么画)

    有很多朋友在寻找北京故宫简易图怎么画相关的资料,本文为大家罗列出北京故宫简易图画法一些文章介绍,希望可以帮忙到需要的朋友。如果用得上记得收藏。本文目录一览:1、

    2023-02-26阅读:4
  • 雨花怎么都不开(雨花花是不是停了)

    今天给各位分享雨花怎么都不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雨花花是不是停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1、故宫雨花阁

    2023-02-24阅读:0
  • 北京冬天去哪玩(北京冬天去哪玩比较好)

    朋友们好,林淑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北京冬天去哪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故宫老北京都知道,逛故宫最好的时候是冬天,特别是冬天下雪的午后,那时游人稀少,恰显

    2022-10-18阅读:0
  • 摛怎么读(摛怎么读音)

    朋友们好,黄千慈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摛怎么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摛,读音chī,汉字,形收留伸展;散布。2、〖narrate in detail〗展陈;

    2022-10-18阅读:6
  • 故宫有几道门(故宫有几道门可以进)

    朋友们好,侯嘉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故宫有几道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故宫有四道大门。2、故宫的正门叫做午门,午门后面是通向太和门的路,其他几个门分别叫做

    2022-10-17阅读:0
  • 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指(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指?长城故宫敦煌壁画兵马俑)

    朋友们好,林凯翔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指秦始皇陵兵马俑。2、1978年9月,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感

    2022-10-16阅读:4
声明

删帖请联系zhiyihome@qq.com;